內容大綱
Toggle工作壓力大怎麼辦?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經濟不穩定、工作負荷過重、工作與生活失衡等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22年的調查,55%的人在一天內感受到巨大的壓力,57%的人因壓力感到無法應對,63%的人因工作壓力考慮辭職。 在台灣,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,75.7%的受訪者認為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,93%的人支持設立職場心理健康假。
而在各大社群也越來越多新鮮人不適應職場環境,網路世代造成社交困難,又或是沒有工作經驗一旦被前輩盯緊則容易緊張出錯,導致上班沒多久就萌生壓力。
如何消除壓力?
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、工作壓力大,長期累積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釋放,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,甚至降低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。但好消息是——壓力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法來舒緩,不需要花大錢或專業訓練,每天只要花一點時間,身體與心理都能獲得喘息的機會。
1. 深呼吸,給大腦一個喘息的空間
當我們感到壓力時,身體會進入「戰或逃」的緊繃狀態,呼吸變淺、心跳加快,讓我們無法專注在當下。此時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專注於深呼吸——用鼻子深深吸氣,慢慢吐氣,重複 3-5 次,讓身體恢復平靜。這個動作可以幫助降低壓力荷爾蒙,讓大腦回到冷靜的狀態。
2. 短暫離開工作環境,轉換情境
如果你發現自己腦袋一片混亂、情緒緊繃,不妨離開電腦螢幕,站起來走一走,倒杯水,或者簡單伸展一下身體。這種小小的「轉場」能讓你的大腦暫時放下壓力,重新整理思緒,再回到工作時會更有動力。切忌在腦袋爆炸時繼續使用手機在社群軟體休息,起身做一些不需要用眼睛、不需要思考與會影響心情的事情為佳。
3. 刻意留白,給自己一段「無目標」的時間
有時候壓力來自於我們給自己太多期待、設定了太多待辦事項,導致喘不過氣來。每天留 5-10 分鐘的「發呆時間」,讓自己不用思考、不用做任何計畫,只是靜靜地看著窗外路人及鳥兒,聽音樂,或隨意塗鴉。這段「無目標」的時間,反而能讓我們更快恢復精力。
4. 自由書寫
自由書寫就是將所有想法都記錄下來,當下的煩惱、怒氣、未來計畫都可以,就算是荒謬的、錯誤的、難為情的都沒關係,我們要記下來的是所有的思考內容。不論手寫或是打字都可以,只需要一支筆、一張紙、一個word檔,橡皮擦是個大敵人,它會將最純粹的想法擦掉,也會迫使你必須停下來修改,導致你的思考中斷。
進行書寫時,我們不需要顧慮品質,也不用擔心語句是否通順,我們要做的是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」,不論你是帶著情緒寫或是靈感的揮灑,透過隨意書寫不僅紓壓,也可以幫助你釐清更多想法。
5. 動起來,讓壓力隨汗水流走
運動不只對身體好,還能有效減少壓力。當我們活動身體時,大腦會分泌「快樂賀爾蒙」——腦內啡,幫助放鬆情緒,提高專注力。不一定要去健身房,只要每天花 20 分鐘快走、超慢跑、甚至在家跳舞,都能有效緩解壓力。我的運動習慣大約一週兩次,有時上團體課有時自主訓練,當腦袋思緒很亂時,適合上團體課—跟著老師的口令及指導,你會更專注於指令和動作上,減少其他雜訊,並且上完絕對是通體舒暢!
其實,最天然、最有效的減壓方式,就藏在我們的生活周遭——那就是「大自然」。
在下一部分,將帶你探索如何透過與大自然的連結,讓壓力自然退散,找回內在的平衡與能量!

大自然療法
大自然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好處,已有多位科學家闡述及研究證實。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懷特博士說,即使接觸大自然10分鐘,只是感受微風拂面或是沐浴在陽光中就能降低人體的壓力。如果我們能夠沉浸在美麗的風景中,比如置身在豐富的海岸線或是物種多樣的野生森林中,當然效果就更好。
自從19世紀以來,醫生便相信大自然在心理治療上卓有成效,當時的醫生(尤其是精神病醫生)經常建議病人騰出一週時間,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。也許到瑞士阿爾卑斯山脈透透氣,也許到英格蘭沿海地區及其他鄉村地區走走。現在在英國,包括倫敦和利物浦等許多城市的家庭醫生已經開始用「自然」當藥方來治療抑鬱和焦慮症的患者。
英國的慈善組織Mind採行一種「生態療法」(ecotherapy),幫助病人改善心理健康,已行之有年,多半透過監控式的分組療程,搭配認知行為治療,讓病人花時間與大自然「建立良好關係」。他們所採行的活動,有時是參與保育計畫,有時只是一同到戶外走走,討論眼前的風景和動植物。這種療法與日本流行的「森林浴」,以及芬蘭沿著「Power Trails」健身,源自相同的概念。從病人持續的回饋中得知,採行生態療法之後,他們的憂鬱、焦慮、憤怒和壓力有所減輕,自我價值感和情緒恢復力則有所提升。
由於人類在自然界中進化,所以發展出的感官和身體節律一定最適合此環境,使我們在大自然中能感到平靜和舒適。聲音、氣味、景像是我們進化的「快樂之地」,在大自然裡可以獲得休息和恢復活力。其實我們與迷失的世界有著深深的連結,儘管城市裡生活便利且安全,但是在生理與心理上會付出代價的。
各國科學研究結果
🌳接觸大自然的時間與自我價值感成正相關,接觸時間越長,自我價值感越高,焦慮感與憂鬱感越低。
🌳每次進行20-30分鐘即可減緩生理壓力。
🌳每週至少走到大自然裡30分鐘,可有效減少憂鬱並降低血壓。
🌳每週至少接觸大自然2小時,可提升幸福感。
🌳常接觸大自然的人,擅於創意思考、跳脫僵固思維解決問題。
大自然教會我什麼?
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喬根森博士認為,看到動植物不懼嚴冬頑強的生存,那種輪迴的節奏和重生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希望,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。
當我在爬山時,尤其上陡坡,沒有繩索的時候得需抓緊泥土地、盤根錯節的樹根、旁邊歪斜的樹枝或樹幹來輔助,當下大自然是我的朋友,幫助我一步一步往上走,因此每踏出一步就對著樹說:謝謝你的幫忙。
想到冬天去下雪的北海道,看到樹木被一層厚厚的雪,甚至被結凍的冰包覆住枝幹,就很佩服它們的毅力和生命力,不禁覺得自己很渺小,想像自己在外面零下的天氣根本待不了10分鐘,它們卻能支撐好幾個月到春天,而且在冰雪下面的植物有些還是綠色的!大自然的抗壓性真的很厲害!也很堅韌不屈,給了我滿滿正向力量和尊敬,真的不要小看那些看起來光禿禿的樹或是地上彎折的小草。

《圖片出處:https://www.freepik.com/》
延伸閱讀:森林療癒不是玄學,余家斌博士以科學與實證帶你認識這門顯學🫱
只有森林才有放鬆效果嗎?
藍色空間尤其是海邊和湖邊,對心理方面有莫大的鬆弛感,也是大家渡假時喜歡選擇的自然環境,而近五年越來越多研究人員開始測試對人類生理的影響。
WHO組織 2021年發表《綠色與藍色空間和心理健康:新發現和行動觀點》文章內表示,綠色和藍色空間都可以減少壓力值、降低血壓和提高幸福感。不同類型的綠色和藍色空間滿足不同人的身心需求和偏好,意味著多樣化城市環境的重要性。
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、南投日月潭、台中的秋紅谷,這些城市裡的綠意角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——大水池。水不只是景觀的一部分,更是乘載生命的舞台,讓這些公園擁有更豐富的生態與多樣的物種。而水的特性,也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心情。靜靜的池水,如同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內在的平靜;而緩緩流動的水,則像是一種溫柔的洗滌,沖刷掉日常的疲憊與煩憂。而多數人亦喜歡站在海邊聽海的聲音,迎接拍打的浪濤,那股大自然的律動更像是一場心靈按摩,讓我們的情緒隨著波浪起伏,重新調頻。水池與海洋,各有不同的能量,卻都能讓我們的心境變得更輕盈、更舒展。

《圖片出處:https://www.freepik.com/》
親近大自然是釋放壓力的最好選擇
現在,你心中有戶外活動的計畫了嗎?
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式:上下班及休假出遊的路上,只要經過行道樹或花叢,停下來1分鐘的時間,就可以跟它寒暄幾句,模仿它的肢體伸展。利用中午休息時可以到戶外走走,一樣給自己10分鐘的時間與自然相處,不論是與自然對話或是觀察紋路細節、模仿它、想像你是它站在公園/路邊,你會有什麼心情? 簡單的方式即可為你帶來真正的生理及情緒上的休息。
如果還沒有想法,可以看看心林相遇最新課程,帶你到大自然裡不只是欣賞景色而已,透過引導提高專注力,自我覺察感受和想法,同時向大自然學習那無窮盡的強韌生命力和獨樹一格的創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