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大綱
Toggle「你可不可以成熟一點?」 「每次都這樣,煩不煩?」 「我真的受夠你了。」
這些話,你說過嗎?或是,被說過?
大多數的情侶,在吵架時都會進入一種「戰鬥模式」,語氣變重、用詞變狠,情緒像爆炸的汽水一樣潑得到處都是。我們常以為這是溝通,其實它更接近一種「暴力溝通」。暴力溝通尤其發生在最親近的人之間,情侶、夫妻、家人溝通爭執時特別容易受傷,雖然不是真的動手動腳的暴力,但那些大大小小傷人的語言,不也在我們深深地烙印在我們心底?
長期下來,心裡就會想:「這樣一直吵架好累。」
暴力溝通是什麼?
先說清楚,這裡講的「暴力溝通」不是拳打腳踢,也不一定發生大吼大叫,而是用語言攻擊、譏諷、貶低,甚至沉默,來讓對方屈服。更多時候,它藏在語言裡:
- 指責:「每次都是你惹出來的!」「你怎麼那麼笨!」「你就只會耍廢,什麼事都不幫忙。」
- 諷刺:「果然又來這一套。」「你就不懂裝懂!」
- 情緒勒索:「如果你真的愛我,就應該懂。」「就是要我離開你們才會開心!」「你根本不在乎我,還說你有幫忙?!」
這些句子,都有一個共通點:情緒在前、理解在後,甚至根本沒理解。說話的人或許只是太累太委屈,但傳達出來的訊息卻像子彈一樣打進對方心裡。這些溝通都在言語傷害、控制、壓迫對方,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或建立理解。每一次都這樣溝通,其實默默地侵蝕著感情…
暴力溝通怎麼來的?
為什麼我們會用暴力溝通?
- 習慣養成:從小成長環境中,如果父母常用吼叫、責備或忽視的方式來處理衝突,我們就會把這種方式內化成為「溝通」的常態。
- 情緒失控:當情緒壓到臨界點時,大腦會傾向用本能反應對抗壓力,這時候說出來的話不再經過思考,而是「傷人為快」、「不吐不快」。
- 想贏而不是想解決:許多吵架其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是潛意識想「贏」─吵贏你才會聽我的。但吵贏了,卻輸掉了對方的心。
其實大多數人不是「故意」要傷人,而是不知道有其他說法。
錯誤溝通
許多人從小到大,從來沒真正學過「怎麼好好溝通」,以為只要「把話說出口就是溝通」,卻忽略了方式和態度才是關鍵。有些常見的錯誤迷思包括:認為情緒來了就可以隨便發洩、覺得對方如果愛我就該完全懂我、不懂得表達需求而只會抱怨。結果呢?說出口的話帶著指責、挑釁,甚至威脅,讓對方聽不到你的真正感受,只剩下防衛和反擊。真正的溝通,不是情緒的出口,也不是情緒勒索,而是有意識地讓對方理解自己,同時也努力理解對方。當我們誤以為大聲、強硬、翻舊帳可以解決問題,其實只是把關係越推越遠。要學會有效溝通,首先要打破這些錯誤迷思,重新認識什麼叫做真正的溝通。
「一直吵架好累」,就是因為這些無效溝通,傷神又傷人。

《圖片出處:https://www.freepik.com/》
如何避免暴力溝通? 4步驟達成有效溝通
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·羅森伯格(Marshall Rosenberg)於1960年代創立「非暴力溝通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 NVC)模式」,其核心理念是透過同理心與誠實的表達,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結,減少衝突,建立和諧的關係。強調在表達自己時不責備他人,在傾聽他人時以同理心回應,從而創造雙方都能理解與被理解的對話空間。
羅森伯格認為,許多衝突源於我們未能清楚表達需求或誤解他人的需求。透過非暴力溝通,我們可以學會以非攻擊性的方式溝通,從而改善人際關係,無論是在親密關係、家庭、職場或社會互動中,都能建立更深層的連結與理解。
非暴力溝通包含了四個步驟:觀察、感受、需求和請求。
1️⃣觀察(不帶評價地描述事實)
客觀陳述你看到的事實,不帶任何批評或判斷。
例如:『我注意到倒垃圾這件事,這個月已經發生3次爭執。』
『這禮拜有4天都超過10點才回家』
這樣說可以避免讓對方感覺被攻擊,而是單純描述現象。也可以客觀描述雙方情緒,
例如:『你看起來很生氣,可是我想跟你討論解決方式。』
『你的反應過度激烈,嚇到我了』
當然,對方可能不覺得(沒發現)自己情緒激動或是言語激烈,但我們身為描述的人盡量保持冷靜,只是陳述給他/她聽,不需要與對方爭論這樣的行為是對與錯。不論是描述什麼事件,建議以旁觀者的眼光來說,當你把自己當成旁觀者來觀察,就會對當下的情緒相對冷靜。
2️⃣ 感受(表達真實情緒)
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評論對方。
初步先覺察情緒,冷靜後再說話,當感覺到自己快爆炸時先暫停。可以說:「我現在很生氣,怕說出傷人的話,我需要冷靜一下。」像手機沒電要先充電一樣,人也需要冷靜才能理智溝通。
例如:『這讓我感到有點疲憊和沮喪。』
『我連續倒了5天垃圾和洗衣服,覺得累,想休息』
把焦點放在自己的情緒上,能讓對方更容易接收到你的心情,而非產生防衛。且用「我」開頭去表達感受而非指責,把「你為什麼都這樣!」改成「我覺得很受傷,因為我很在意。」這種說法能減少對方的防衛心,讓溝通有機會進行展開。
還有很重要的一點:只談這次事件,不翻舊帳。
每次只聚焦當下問題,別把過去的怨氣一次丟出來,吵的是今天的事,不是累積三年的情緒帳本。
3️⃣ 需要(辨識內在需求)
說明你的感受背後真正的需求,而不是指責對方沒做到,直接明確說出需求,不要考對方心電感應。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都不一樣,不要期待他/她想的和你想的一模一樣,情侶和家人也是有獨立思想的一個人。
如果希望被重視,就直接說:
『我希望你可以晚餐一起吃,對我來說很重要。』
『如果你能一週幫忙3次,我就有一些時間可以休息,會比較開心』
清楚表達需求,比等待對方主動懂要有效一百倍。
在這個階段可以重複確認彼此理解,減少誤會,可以這樣問:
『所以你的意思是,我最近沒時間陪你,讓你覺得不安,是嗎?』
『你做這些很累,不喜歡做,是嗎?』
再次確認對方的意思,能大幅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爭吵。
4️⃣ 請求(提出具體、正向的行動建議)
清楚具體地提出希望對方配合的行動,可先依據你想要的理想狀態提出請求,再進行討論。
例如:『你願意一起重新分配家務,讓我們每週協調一下分工好嗎?』
『我希望可以每週有3天的可以一起吃晚餐』
『如果你每週再多2天去接孩子放學就好了』
用請求而不是命令,可以讓對方保有選擇權,也讓溝通氛圍變得更尊重與柔和。
透過這四個步驟,我們把過去充滿情緒和攻擊的對話,變成一場真正的理解與協商。非暴力溝通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用一種更健康的方式,把感受與需求表達出來,讓雙方都能聽得見、願意靠近。
延伸閱讀:情緒穩定公式:先讓感覺被聽見,再學會收回
溝通遇到問題時怎麼辦?
Q:我已經很努力溝通了,對方還是沒反應怎麼辦?
A:溝通是雙向的,有時候對方需要時間消化,也可能當下情緒太強烈無法回應。先給對方空間,保持尊重,不要急著追問,讓對方在準備好時再回應。
Q:講著講著又吵起來了,是不是代表溝通失敗?
A:不是。溝通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,尤其當有累積的情緒時,過程中起波動是正常的。此時可以先表達:「我希望我們能好好講,我們等冷靜後再來討論後續。」協商不一定要當下完成,情緒是一個相對不可控的因素,所以等情緒平穩了再來討論更好,也不用著急調整的速度,不要因為一次失控就否定自己。
Q:我講了感受和需求,但對方反應冷淡,該怎麼辦?
A:有些人對於直接表達感受和需求,可能一開始會反應比較冷淡,因為他們還不習慣這樣開放而真誠的對話方式。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——表達了自己,這本身就很有價值。即使短期內看不到變化,也不要灰心,因為溝通的影響是慢慢累積的,請給對方時間適應,也給自己一份耐心。我深信當自己的氣場與態度改變了,對方一定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。
溝通過程中不是不能有情緒,而是要知道什麼時候停下來。讓情緒被看見是愛自己;不讓它傷人傷己,是成熟的力量。為了讓情緒不會無限擴大或失控,需要花一點時間自我反思、冷靜下來,選擇用更適當的方式回應,而不是讓情緒主導一切。
「溝通不求完美,只求真誠。每一次努力理解彼此,都是愛的延續。」

《圖片出處:https://www.freepik.com/》
延伸閱讀: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讀後心得:改變人生的非暴力溝通法
溝通不只是說話,是一種關係的連結
「情緒不是敵人,錯誤的溝通才是。學會以理解代替指責,情感才能找到出口。」
和伴侶吵架時,怎麼溝通才不傷感情?其實溝通不在於「說出自己的想法」,而是在於讓對方「願意聽,願意停下來理解」,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橋樑。,當我們避免暴力溝通,問題才有機會得到解決,並逐漸拉近彼此的距離。愛一個人,不是控制他、改變他,而是學會用溫柔堅定的方式,讓彼此在爭執後,還能牽著手,走下去。
生活中,我們經常因為未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需求,或是對方無法理解我們的真實意圖,而引發誤解和矛盾。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強調在表達時專注於「觀察、感受、需求和請求」這四個步驟,助我們以更具建設性的方法表達自己,避免指責與評價,減少防衛性反應。
此外,非暴力溝通亦鼓勵同理心聆聽,讓我們不僅是聽見對方在說什麼,更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。這種聆聽不僅能夠促進理解,還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,增進彼此的信任,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。這種溝通方式不僅有助於個人關係的和諧,也能在社群中創造更多支持和包容。
總之,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引導我們進行健康、真誠對話的方式,它讓我們學會表達需求的同時,也學會真正聆聽他人的心聲,從而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和諧。
從今天開始,少一點指責,多一點理解。少一點情緒勒索,多一點誠實溝通。慢慢來,讓我們一起練習,直到吵架也成為更愛彼此的過程。有效溝通,最終是對關係的尊重,因為你不只是想「贏」,而是希望「在一起」走得更遠、更幸福。
不要讓吵架變成傷害比賽,這真的不簡單,但也別氣餒,溝通路上,我會陪著你~